简体 繁体
站点地图|登录

 如果我们从三禅出来,经过中间禅我们也没有忧悔,继续用功,也就是继续守护着自己这颗平静的心、专注的心,什么附加内容都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觉受,就停在这样的状态里,这种默然心的训练很重要。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我们身体的反应开始一步步地提高,我们要从身体的反应中出来,再回归到默然的状态,这样我们心灵的开发才会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从欲界定到四禅之间共有四个层次的未到定,都非常相似的,因为此时都是默然心,也就是心只剩下一个,没有第二个心。只有这颗最平静的、最没有动摇的、很宁静的心,如果没有学过教理,禅修行人在未到定和第四禅这两个地方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因为达到未到定和四禅时,由于定力的缘故,心会专注下来,象虚空一样,什么状态都没有,他就觉得自己现在是无相、无所得、无所住了,这不就是佛经里说的真心的境界吗?而且用这种禅定的心去读佛经时,他会觉得自己都能看懂了,以为佛经不就是讲的这个嘛!
   其实佛经讲的不是这个,只是因为他有定力,在定中得到了这种定境,这种定境共有八种,都与真心境界很相似,是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他没有学过教理不了解,结果把定力当成了智慧,就会下错误的结论,那么修行上就会出问题。
  以前我有一个学生,刚学了二年佛法,有几天坐得比较好,心里很安,有些禅定受用了,就给我讲他“三藏十二部经典一看就懂”,其实他一点也不懂!因为他智慧并没有打开,没有无漏慧,我执破不了,只是定境现前,就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什么都懂了,再也不需要向别人学习了,所以傲慢心就很容易生起来,觉得别人都不如他,甚至到处炫耀,对三宝一点也不恭敬,那就很危险,不但跟三宝绝缘,而且因为严重的我执冒出来了,以后禅定的觉受也会失去,如果再成大妄语,果报将在无间地狱,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诸位要知道,即便我们有了禅定的受用,特别是体会到了未到定和第四禅的默然心,这个象虚空一样的境界我们要去感受它,但不要把这种感受拿出来说,甚至和同修比较、炫耀。比较和炫耀会使我执越来越强烈,傲慢的习气就会冒出来。而我们在禅定当中去感受的时候,因为定力的缘故,绝对不会有傲慢心冒出来。所以一个学佛有受用的人,他不但对佛会无比的敬仰,对法有无比的信心,而且对所有的出家人、所有的修行人都会非常恭敬,如果有些人有一些境界或者受用后,特别傲慢,谁都瞧不起,那绝对是一个没有禅定的凡夫状态,不是正修行的心态。
  经过未到地后,心无动散。心能不散乱、不动摇,第四禅的方便定就可以出现了。那么四禅发相是什么样的呢?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定发之时,与舍俱生,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眷属,类如前说。
  第四禅出现时,心会豁然开朗,非常安定,呼吸也停止了。用前面的比喻来说,三禅如蓝天一样清澈美好,可是蓝天还不是天空的本来面目。我们继续修行时,忽然蓝天没有了任何颜色,变得一片透明清澈,就有一种豁然开发的感觉。与舍俱生,内心一切感受全部舍离,还归清净的本来,非常通透、明亮,形容为“空明寂静”,这就是四禅发相,也就是第四禅定之相的最大特点。空明就是明了、明白,寂静就是安定不动摇,善法眷属,类如前说,也有和前面一样的禅定功德相伴随。
  如果没有教理的基础,空明寂静的境界一出现,禅修行人很容易自我混乱,搞不清自己修行的层次。比如天台宗修止观,寂静就是止,空明就是观;小乘人成就后安住于涅槃不动为定,就是寂静;菩萨以出世之心了解世间法,救度众生为慧,也是空明寂静;大乘佛法讲定慧等持,寂静是定,空明就是慧;甚至佛的最高境界——常寂光净土,寂就是寂静,光就是光明,也就是空明寂静这四个字。
  在文字描述上跟成佛的境界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区别,如果不懂得深浅次第,着在文字相上就很容易搞错掉。这就如同四种未到定一样,虽然名称一样,都叫未到定、未来禅,境界描述也一样,什么默然、空白等等,但其实是有深浅区别的。所以我们要有所了解,四禅最大的特点虽然也是空明寂静,但绝不是开悟成佛的境界,还差得非常远。
  空明寂静的这种感觉,就是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尔时绝诸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内心像虚空一样,或者像没有波纹起伏的干净的水一样,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讲过,自己的身心要象无风时的灯一样,又亮又稳定,这就是我们最真实的心的相状。心定下来以后,我们不必主动去选择要了解的对象,就自然而然对身心环境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所以四禅的人不会去选择他了解的对象,但心里却很清楚所有的状态,就象无风的灯光可以照耀一切一样。灯光从来不会选择自己所照的对象,不会说这是佛像我就要照他,那是垃圾我就不照,不需要选择。那当你心里有这种定的时候,你无论生活在哪个角落,哪一种状态,就像你身体不舒服啊,心里不舒服啊,也都没有关系。内在的智慧就是知道身心的这种状态,但所知的对象却和知道没有关系,那么嗔心和我们没有关系,贪心也没有关系,从此这个根就给拔掉了。
  如果不懂得禅定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会被外境所转,进入不了禅定。发现禅修的人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没有进入禅定之前,就会先给禅定设立一种状态,也就是先给禅定境界在心里设立了一个概念。这是凡夫很奇怪的心理,就是外行喜欢冒充内行,总想说内行话,结果说了半天还是外行话。这就象有些人会给修行人下定义,比如很多人会问“和尚怎么还有手机呢”?他心里已经预先设立了一个“和尚不能有手机”的概念,所以觉得奇怪。还有很多人认为,修行人不能坐轿车,不能骑自行车,不能穿好的、吃好的等等,他连修行是什么都不知道,却已经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概念在心里了,其实这些就是偏见,这些偏见会障碍他对修行人的正确认识。
  我们打坐修行也一样,为什么总也入不了定?就是因为心里已经预先设立了一个禅定的境界,这已经是个妄想了,有妄想怎么能入定呢?很多人一坐下来,就一直告诉自己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其实他总给自己下这种命令,就是一直在想啊!并没有马上停下来真的不想了,真不想了就不用再下命令了。如果一直在下命令一直在想,修行当然上不去了,这叫“所知障”。
  所以修行先要把我们心中那些预先设好的东西全部舍弃掉,如何舍弃呢?就是安住在所修的法中,比如念佛,就按照念佛的要求让自己去念,去感受念佛,不需要再想着要一心念、念的时候不打妄想等等。不能预先设定不打妄想的状态,让心消除外在的一切干扰,只是安住在法中,这样修行才会有切实的受用。
  当四禅生起来时,内心会感觉没有任何污染,外在的五欲、内在的法喜乃至各种快乐的觉受都消失了,非常明净,可以用“淡定从容”来形容,就是像没有味道的水一样,非常清淡,心很安定,外在的行为非常从容自在,这就是四禅的境界。


 上一节: 四禅修证四禅修证法下一节: 四禅的功德支 
  发送给朋友| 打印友好
永嘉禅法
Email:319072@qq.com
© 2005-2022
保留一切权利
苏ICP备12078232号